“農(nóng)村暖氣散熱走下坡路”是從哪幾年開始的,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實際的問題。
這個現(xiàn)象并不是在某一年突然發(fā)生的,而是一個從大約2017年前后開始,并在2018-2020年期間變得尤為明顯的漸進過程。
其核心原因并非暖氣片或設備本身“開了水”,而是源于一項重大的國家政策變革——北方地區(qū)冬季清潔取暖改造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“煤改氣”、“煤改電” 工程。
以下是詳細的解釋:
為什么感覺“走下坡路”?
-
熱源的根本改變(核心原因):
-
以前(燒煤時代):農(nóng)村普遍使用自家的小型燃煤鍋爐,燒的是散煤或型煤。這種鍋爐的特點是燃燒溫度高,出水溫度可以燒到很高(七八十度甚至更高),通過暖氣片散熱,室溫提升非常快,感覺“燙手”、“勁兒大”。
-
現(xiàn)在(清潔能源時代):政策推行后,大量農(nóng)戶改用天然氣壁掛爐或空氣源熱泵。這些新型熱源出于節(jié)能、環(huán)保和設備壽命的考慮,設計運行溫度通常較低。
-
燃氣壁掛爐:在暖氣模式下,高效的冷凝爐最佳工作水溫一般在50-60℃左右。
-
空氣源熱泵:在氣溫較低時,出水溫度普遍在40-55℃之間,溫度再高能效會大幅下降。
-
-
結論:新的熱源提供的“熱水”本身溫度就比過去燒煤時低了一大截,因此流過同樣的老式暖氣片,散發(fā)的熱量自然就少了,升溫慢,感覺“不暖和”。
-
-
系統(tǒng)不匹配的問題:
-
很多農(nóng)戶在“煤改”過程中,只更換了熱源(如裝了壁掛爐),但并沒有更換末端的老式暖氣片。
-
傳統(tǒng)的鑄鐵暖氣片設計初衷就是應對高溫熱水,需要高溫才能達到額定散熱效率。當較低溫度的水流過時,其散熱效果會大打折扣,遠不如專門為低溫熱源設計的風機盤管或地暖管道。
-
-
氣源與電力保障問題:
-
在政策推行初期,部分地區(qū)天然氣管道壓力不足(特別是用氣高峰時)、電價補貼不到位等因素,也導致設備無法滿負荷運行,加劇了“不熱”的感受。
-
總結時間線:
-
啟動期(約2017年):政策大規(guī)模鋪開,大量農(nóng)戶首次使用新設備,不適應感最強,問題開始集中爆發(fā)。
-
集中爆發(fā)期(2018-2020年):隨著改造范圍擴大,上述系統(tǒng)不匹配、能源保障、設備調(diào)試、用戶使用習慣等問題全面顯現(xiàn),成為普遍性的社會話題,“暖氣不熱”的抱怨聲量達到頂峰。
-
調(diào)整與適應期(2021年至今):政府部門注意到了這些問題,開始進行“回頭看”整改,包括保障能源供應、優(yōu)化設備選型、推廣更適合低溫熱源的末端方式(如地暖)、加強用戶培訓等。情況逐步改善,但最初的印象已經(jīng)形成。
所以,您感覺的“走下坡路”,準確來說是從2017年左右開始,因為清潔取暖改造,熱源水溫降低了,但末端散熱系統(tǒng)沒有及時升級換代所導致的普遍現(xiàn)象。